2012年11月4日星期日

带孩子玩桌游

两个孩子越来越大(七岁、五岁),就越来越多游戏可以和她们玩。有些和她们玩的游戏是专设计给儿童玩的游戏,但也有不少一般的游戏已经可以和她们玩了。她们都喜欢玩,常会主动要求玩游戏。希望她们长大了还会继续陪我玩。

2012年10月20日。晨睿(五岁)玩游戏容易分心,因为她很好玩、好动,所以很容易“离题”,问我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,或拿游戏配件来做古古怪怪的事。这游戏是儿童游戏《Viva Topo!》,老鼠赛跑抢乳酪,后面有猫要捉它们。看似简单的甩骰子游戏,但其实有很大的风险管理元素——只用少数老鼠去拿高分的乳酪?还是每一只老鼠都努力跑,大家都要拿乳酪?要尽量往前跑去拿下一站的乳酪?还是乘还没被猫捉到赶快拿面前的小乳酪?

煦芸玩这游戏喜欢公平对待每一只老鼠,大家都要共同进退。这不是理想的方法,因为如果猫跑得快,容易全军覆没。

2012年10月26日我们再次去Meeples Cafe玩。有玩以前玩过的游戏,也有玩一些新游戏。玩了三个小时,共玩了九个不同的游戏,大收获。

《Captain Clueless》。这一次还是我和煦芸一组、Michelle和晨睿一组。孩子们都不想蒙眼,所以就我们两个大人做船长。我和煦芸摸到的港口牌都很近,所以我们的航行(红色)容易多了。Michelle和晨睿(蓝色)的牌是东一个西一个,很惨。这照片里红组已经赢了,三个要去的港口是Raotan(左下方)、Montego Bay、Kingston(这两个港口在同一个小岛上,真是捡到了便宜)。

《Forbidden Island》。这可说是《瘟疫危机》(Pandemic)的家庭版,是同一个设计师为另一间公司设计的游戏。机制很熟悉,但是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地方,主题也完全不同。图板是乱数组成的,所以每一局游戏会有点不同。这也是合作游戏,玩家的目标是要在小岛沉没前收集四种宝物然后乘直升机离开。我们玩的是最低难度。由于是合作游戏,我和Michelle会提醒孩子有什么选择,或建议她们怎样玩比较好。其实比较像我们两个大人在玩,但她们也觉得有参与,也玩得很开心。

宝物很漂亮。

我们在游戏初期忘了一个规则,令小岛沉没得慢了,所以游戏变得更容易。不过到游戏后期还是很多地区沉没了(板块已经拿掉),也不少地区已经开始淹水(蓝白色图画是板块的背面)。

《Ubongo Extreme》。我们家里有《Ubongo》。玩法类似,只是得分方式有点不同。第一个完成的人会拿一个值三分的宝石然后从袋子里抽另一个宝石。第二个完成的人则拿一分宝石然后再抽一个宝石。分数是看宝石价值的总值,不是看最多宝石的颜色。《Ubongo Extreme》的图形以六角形为单元,我觉得难很多。有一些真的试了很久都做不出来。

谜题板块和基本版《Ubongo》一样,是有两面的。这一面是比较简单的,用三个图形。另一面是要用四个图形的。

这是《Escape: The Curse of the Temple》,是今年艾森(Essen)游戏展大热的游戏。这是即时游戏(real-time game)也是合作游戏。一局只须大约十分钟。玩家需要在限定时间内收集一定数量的宝石,然后逃出古殿。

每一个玩家都有自已的五个骰子。大家都同时执行行动,也就是甩骰子,然后使用骰子上的标志。

玩家需要探索古殿、找可以拿宝石的房间、拿宝石、找出口、逃出古殿。以上所有事都是要靠骰子上的标志去执行。由于是即时游戏,我和Michelle没什么时间去理两个孩子,自己已经忙不过来了,只好让她们自生自灭。她们也有自己的想法,自己发挥。晨睿最喜欢甩解咒标记然后一直问我们谁需要解咒。煦芸自己去探路,没有跟着我和Michelle(也许应该说是我们没有等她)。这照片里我们已经有三个人逃出生天。出口是这三人后面的那一张板块。

我们没有计算时间,我猜想应该是超出时间很多才逃出来,所以应该算是输了。这些是骰子上的五种不同标志,步行标志(绿色)出现两次。

《Toss Your Cookies》。这基本上是纸牌游戏,目标是收集五个同样饼干加上一杯牛奶。游戏中只有一杯牛奶。最左边那两张是鬼牌。

每一轮玩家甩两个骰子,然后大家按照骰子指示做事。例如这里的意思是有牛奶的玩家必须将牛奶给另一个玩家,然后从该玩家那里拿一张牌。

这是每个人要将两张牌往左边传。如果甩到那个TOSS字,是要把牌面向上丢到桌子中央,然后大家斗快抢牌(不能超越手牌上限——七张)。

Michelle是赢家。

《妙语说书人》/《妙不可言》(Dixit) 。我做说书人。我给的提示是“动物”。我心想这么笼统的提示应该不可能大家都猜对或都猜错吧。牌一打开,全都用动物,我心里乐了。哪里知道,竟然大家都猜对了!真是人算不如天算。不见得我中万字票(六合彩/乐透/彩票)。

《Apples to Apples》。每人有七张红色的名词牌(人物、地点、动物、物件等),每用一张就补一张。每一轮有一个玩家当裁判,裁判翻开一张绿色的形容词牌,其他玩家下自己认为最适合这形容词牌的名词牌,然后设法说服裁判选自己的牌。一旦有人达到一定数目的牌就赢。

这游戏其实没什么策略可言,卖点就是一些怪怪的形容词名词组合,和玩家怎样发挥想象力去说服裁判、怎样去配形容词和名词。

和小孩玩真的不太适合。也许应该玩儿童版的《Apples to Apples》(有这样的版本)。我真的无法将“漏油事件”和“可爱”联想在一起。

内裤可不可以说是没用的东西?

我们还有玩《Hamsterrolle》、《Bamboleo》这两个巧手游戏(dexterity games)。《Bamboleo》竟然还没完成一回合,就被煦芸将盘子弄翻了。一局游戏不用三十秒。晨睿马上嘟起嘴来说“不好玩的”。

2012年10月27日。这是在家里玩《Uno》。我买了两把握牌扇给孩子。其实主要是给小女儿(五岁)。大女儿(七岁)握牌已经没问题。

多沾沾自喜。这一次玩她是大赢家。

《Uno》的好处是没什么技巧也不用怎么想,所以和小孩玩小孩也有机会赢。

有一次玩的时候她故意用头挡着我不让我洗牌,后来我干脆直接在她的额头上洗牌。她觉得很好笑,从此常常要我这样洗牌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